教練

把動作教得更有效!教練必學的語言魔法|《教練的語言學》閱讀心得

by 紙飛機
0 comments

嗨~我是紙飛機。趁賽事的空檔,趕快補點知識!

引導比想像中困難

最近開始帶視障朋友跑步技術動作,發現引導比想像中困難!

不知不覺踏入運動領域已經8年,儘管過程中不斷跌跌撞撞,遇到不少困難,但可以說是相當享受🤣,畢竟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其中自然也累積不少經驗。

不斷想著,如果這些經驗能傳給其他人,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幫助有需要的人,那有多棒!

所以,趁先前帶小黑準備高雄馬時,除了作不同配速區間的訓練外,也有試著帶跑步技術動作,像是馬克操等等。(如果你不知道馬克操,可以參考以下影片~)

我嘗試只用聽的方式,看能不能作出這個動作,發現好困難!

但是我發現,由於小黑少了視覺輔助,更需要教練的引導技巧,而缺乏教練經驗的我,只想要仔細地說明每個動作節奏是快或慢?關節要彎幾度?等詳細資訊。

好像因為資訊量太多,小黑吸收不良,教了好幾個禮拜沒進展,考量訓練時間已經不足,就先停止帶技術動作了。

我深知,如果要我們想要更進步,只堆高月跑量和提高配速是不夠,必須要重回最基礎的分解動作練習、力量訓練,提升跑步動作的經濟性,提升運動表現。

所以,我就不斷思考該如何解決這個困難,直到看到《教練的語言學》很開心,竟然有專書特別幫我解惑,實際讀完也補足我這塊空缺。

接下來,讓我來分享其中我消化後得到的觀點,或許對你也會有幫助喔~

教練

教練溝通模型

本書的核心圍繞這個教練溝通模型,先讓我來跟你解釋模型的DDCDD架構 (詳細的描述可參考中譯本的P112)。

⭐️描述它(Describe):

導入新的動作,對運動員用最少的資訊進行描述。如果需要會在此特別強調那些動作錯誤會有受傷的風險。

⭐️示範它(Demonstrate):

教練自己示範給運動員看。可個別示範錯誤和正確的動作(A/B示範)加深印象。不過以我要帶視障跑者的情境下,缺少視覺輔助「示範它」很難發揮作用,因此盡量會在「描述它」給動做的全觀,接著跳到「提示它」進行分解動作。

⭐️提示它(Cue):

提示運動運將注意力聚焦動作上保持一次練習、一次提示、一個焦點的原則進行,並且提示要以外在或是類比提示為主,這後面會解釋。

⭐️做它(Do):

運動員執行聚焦的動作。此時教練盡可能保持沉默,或是以單一聲音強調動作的節奏,讓運動員可將注意力集中該如何依「提示它」完成動作。

⭐️匯報它(Debrief):

運動員和教練回饋討論。

對於開始導入新動作,教練需要從頭講解,因此需要從「描述它」、「示範它」、「提示它」、「做它」、「匯報它」的流程進行,讓運動員可以在一開始有比較清晰的藍圖。

但如果是加強舊的動作,運動員已經知道該怎麼執行,教練可以直接跳到「提示它」、「做它」、「匯報它」的流程,專注在動作上的調整。

image
ref. 作者的YT(The Language of Coaching)

執行上的各種疑問

由以上的教練溝通模型,可以大致了解引導動作的完整流程,但對於實際執行上還不夠清楚,因此我整理當初我自己有遇到的問題,希望對你能幫助你帶入門😊。

⭐️動作優先改哪一個?

這應該是教練想要引導動作第一個會遇到的問題。

書中提到的原則是-位置(活動度、穩定性)先於模式(動作技巧),也就是要先修正動作模式之前,要先處理穩定/活動度位置的錯誤。

舉書中的例子,如果運動員跑步同時有身體過度前傾、步伐過度往前伸、腿部過度往後勾,應該要修先處理哪個問題呢?

依照以上原則,因為身體過度前傾會造成身體中軸不穩定,所以要優先處理;而另外兩個腿部的動作模式很有可能也是身體不穩定引發的,所以放在後面處理。

這也呼應我從跑步教練課學到的,跑步表現牽涉到心、體能、力量、技巧,沒有好的精神狀態、能量系統、肌力穩定度,也就很難展現好的動作模式和技巧。

⭐️內在提示、外在提示哪個好?

內在提示:鼓勵個人聚焦內在自己身體,像是肌肉要多用力、關節要多彎曲、四肢位置在哪等問題,以跑步送髖為例,提示:「聚焦將髖關節的伸展」。

外在提示:鼓勵個人聚焦外在環境特徵(靠近、距離等),以跑步送髖為例,提示:「聚焦將髖關節推向前面遠方」

書中的結論是,外在提示更能有更好學習、記憶保留、運動表現!

舉書中的例子,運動員將焦點從腳(內在)轉移到衝浪平台(外在),迴轉等技術都有更好的表現,儘管焦點前後兩者只差一點距離。

所以,在教導一個複雜的多關節運動(游泳、騎車、跑步等大部分運動),在「提示它」的階段要用外在提示為主。

反之,牽涉到只有單一肌肉、關節運動,或是要在「描述它」講解動作,才可能優先使用內在提示。

但要注意的是,內在提示儘管可以提供動作的細節,但常會造成資訊細節太多,就會像我前面帶視障朋友的例子一樣,太詳細反而運動員吸收不良。

簡單來說,在「描述它」(新動作) 用外在和內在提示,在「提示它」用外在提示。

⭐️除了外在提示,還有其他方法?

要快速理解新事物的方法,就是用舊事物去理解,也就是類比

首先,可以從新的動作,對應需要同樣動作的情境去著手。

舉例來說,「做原地跑時,想像背後有一道牆擋住你」。

不曉得你有沒有滑過以下的短影音,很棒的詮釋情境上的類比(畢竟貓咪這麼可愛,誰不想拯救呢😊)。

另外,也可以針對物體屬性(高、短、硬、短)、物體行動(推、彈)去發想。

舉例來說,「做棒式時,身體跟板子一樣直挺」(屬性),或是「跑步時,著地腳要像皮球一樣彈起來」。

當然,留意要用運動員可以理解的類比才有效果。像我要帶視障跑者的情境下,如先前我口述影像的文章提到的,文化認知上可能會有點不同,除了可以問問看是否可以理解這個類比外,甚至可以鼓勵運動員找出他們的類比。

⭐️如果要說明動作細節,有其他方法?

儘管要在「提示它」聚焦細微的動作,作者也不建議用內部提示,缺乏運動的整體性。

因此,作者建議用貼膠帶的方式,讓運動員聚焦在膠帶上,可改善細微的動作

貼在關節上的膠帶,可幫助運動員簡化一個動作問題,同時維持一個外在焦點。

如果是單一關節動作,可用一段膠帶,例如引導送髖時,可以「把膠帶貼在髖關節,跑步時聚焦將膠帶往前推向前面遠方」。

如果是多關節動作,可用兩段膠帶,例如希望改善坐著跑的問題,可以「把膠帶橫貼在上背和下背,跑步時聚焦將兩段膠帶靠近」。

⭐️提示語言有沒有可依循的模型?

本書提到外在、類比等方法,其實每個好的提示可以依循3D模型,包含距離(Distance)、方向(Direction)、動作描述(Description)

讓教練可以依照以上模型,改編他們的提示語言來配合個別需求,達到動作結果。

舉例來說,「聚焦將髖關節推向前面遠方」,分別是推(動作描述)、向(方向)、前面遠方(距離)

實務上,初期先嘗試一種提示語言,觀察成效來建立基線。接著可以再將單獨元素換成不同的語言,或是將提示語言縮短,都是讓提示語言更精進的方法。


如何改變舊的語言習慣

前面說明各種的提示和使用的心法,但該如何改變原本舊的語言習慣呢?

在臨場要照上面的方式想出提示語言並不容易,很有可能還是回到舊的語言習慣。

首先,觀察自己的提示習慣是第一步。

要觀察自己舊的提示習慣是如何運作的,接下來才能理解和改變。

書中提供自省得分表(如下),在訓練結束後可以自己做評分(滿分50分),幾次以後就會得到穩定的得分,這時運用前面的提示和使用的心法,運用3D模型慢慢調整,逐漸改變舊的語言習慣

1. 在做提示時,我主要使用外在語言和類比。(1~10分)

2. 我的外在提示對於運動表現有正面影響。(1~10分)

3. 我的類比提示對於運動表現有正面影響。(1~10分)

4. 我一次提供一個提示,把資訊過載壓到最低程度。(1~10分)

5. 我的運動員理解我的提示,並且跟這些提示有連結。(1~10分)

當然,如果有購買這本書,其中提供習慣升級的策略步驟,會提供更詳盡的策略和規劃,因此也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看😎~(註:因為書中提示語言由英文轉成中文,有些難免覺得怪怪的且難以體會,不過核心概念仍值得看)

而下面是作者的YT頻道,其中作者無私講解每章的精華內容,歡迎取用!

已經看到這裡的你,不如現在幫我按個小小的喜歡❤️吧!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次的分享,我們下次再見:)

You may also like